逐水浮萍

一枚埋在土里的小小蒜头
圈块地当储物间

【绝杀慕尼黑】一个私人的观影笔记

转眼之间,我所喜欢的电影《绝杀慕尼黑》上映正好一周年了。B站也在最近上了这部电影(需要大会员):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28023

所以我在去给它打分时,顺带整合了过去在自己的小号 @一打小号 上记过的一些东西,乱七八糟地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篇幅比较长的观影笔记。

这个笔记内含大量剧透,不适合没看过电影的人看,我只是想把它放在lofter上备份一下,当然,如果首页能有哪位朋友感兴趣,愿意吃我这个两小时的安利,自然就更好啦_(:з」∠)_

总之,它就是个与产出无关的备份吧,不感兴趣可以无视。



转眼间,去影院看《绝杀慕尼黑》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自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部电影,趁着档期内多刷和请亲友观影之后,我也凭着机翻更深入地去了解了一些2017年,本片在俄罗斯上映时的讯息,以及影片故事原型们的史实往事,甚至进而去学习了解了一些苏俄的历史和文化。

我原本计划着在它上映一周年之际,来好好写点私人的感想来纪念自己的念念不忘,结果没想到B站刚好在此时引进了正版。那么就二合一好了,且让我第一次动用自己在B站给电影打分的权限,顺带也第一次发一篇专栏投稿,来记一些自己纯主观的看法和感受。

昨天又在B站刷了一遍原版,B站所引进的是大陆院线版,比起俄罗斯上映的版本,少了十几分钟的内容。电影在大陆上映时,据我所看到的说法是因为题材和语种的缘故,为了能争取到更多排片,所以把影片压缩到了2小时的时长。但就个人事后找到俄国上映的版本对比来看,不得不说,删减的一些情节对故事的发展和完整还是有很大影响的。看弹幕时也发现了一些某处看不懂或者理解有误的内容,那么作为本片的一滴自来水,在评论故事前,我想先凭借自己的回忆,概括几个比较重要的删减情节。以下概括含剧透,不完整也不算客观,记忆可能不完全准确,感兴趣的朋友姑且看之就是了:

1、加兰任教练上任的第一场比赛,埃森篮球锦标赛赢球后,在更衣室庆祝时,14号萨沙曾单独找到加兰任,与他拥抱,感谢他把自己选入国家队,加兰任则对萨沙说了:“你就像我的儿子,没有你我可怎么办。”如果结合影片的细节,我们可以知道,加兰任原本是斯巴达克队的主教练,而萨沙在戈梅尔斯基卸任时,穿着斯巴达克的队服,即萨沙是加兰任的嫡系子弟,这呼应了埃森比赛时5号保劳斯卡斯对10号谢尔盖说的加兰任才当教练就开始只用自己人,呼应了加兰任告知萨沙病情时,萨沙的那句“没有我你们不好打了吧”,也呼应了慕尼黑决赛前,当加兰任的儿子舒拉打来跨洋电话鼓励爸爸时,加兰任在向自己的亲生儿子道歉时,与回眸的萨沙对视的那一眼。

2、在篮球锦标赛的新闻发布会后,整个球队在酒馆的剧情有一部分删减,比较重要的有①9号伊万和14号萨沙走到10号谢尔盖身边示好搭话,向他赠送礼物,表示很荣幸和他一起打球,但谢尔盖表示他并不为此高兴,没有给两个加兰任选中的新人面子;②教练加兰任同领队格里沙说,队员们有机会,他们现在正是状态好的时候,虽然有人的职业生涯会很短,有人已经伤了膝盖,有人可能准备离开——这里可以看出,加兰任对球员们的状态是心里有数的,也呼应了慕尼黑决赛前,领队准备放弃比赛时安慰加兰任的“四年后”其实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小伙子们等不到四年后;③5号保劳斯卡斯在唱一首故乡立陶宛的歌曲时与无意中打断他的14号萨沙起了争执,10号谢尔盖和11号米希科劝开了他们,保劳斯卡斯在离开前向谢尔盖说他感到立陶宛人受排挤,他被监视和骚扰,但这并不指向谢尔盖,保劳斯卡斯认为谢尔盖是不同的,是他的朋友,只是他为这样的环境而感到窒息;④谢尔盖没有重新回到酒馆,而是独自一个人跑步锻炼离开了,他蛮开心地一直跑到天黑下来,并做了跳跃的训练,路灯在他的前边次第亮起来,仿佛在象征着一个光明起来的未来。

3、从埃森回到国内,①过海关的时候,当边检人员从10号谢尔盖的行李箱里找到圣经后,谢尔盖曾被问:“你是团支书,为什么要买圣经?”谢尔盖则反问:“圣经有哪里反共产主义了吗?”这里我们知道了球队王牌谢尔盖在队伍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明明5号保劳斯卡斯才是队长,但在埃森的新闻发布会时,和领队教练一起出席的是谢尔盖;②边检人员在队医谢瓦的包里翻出了一个仪器,谢瓦解释说这是眼压计,看起来队医很方便携带各种器材,某种程度上,这也暗示了谢瓦之后的克格勃身份;③队员们冒雨跑到大巴车上时,5号保劳斯卡斯抱怨冰球运动员走私都没人管,有人猜测是不是有谁告密了,保劳斯卡斯立刻指向10号谢尔盖,质问他向圣经祈祷了什么才不被检查,质疑为何只有谢尔盖和教练加兰任包里没有外国货,14号萨沙插嘴问保劳斯卡斯在立陶宛是不是也被人告密过,保劳斯卡斯反击道“从来没有,直到你入队了。”此时谢尔盖起身要和保劳斯卡斯打架,被后上车的加兰任制止了,教练吐槽说,“谁再吵架就把他赶出队伍,我看你们更适合去换灯泡,个子够高连梯子都不用。”此处和前边在埃森的酒馆里一样,埋了很多队员不合,以及保劳斯卡斯的一些不满的暗线,同时暗示了当时的环境氛围。

4、从埃森回到国内,向领导汇报时,领导把领队格里沙和团支书谢尔盖骂出门后,关门指责了加兰任作为主教练,没能管好球员们犯的错误(走私),并拿出一摞档案(即是在慕尼黑决赛起初输掉之后,领导丢进废纸篓的那些),翻到5号保劳斯卡斯的档案,指出他是反苏的右倾分子,在西德有亲戚,很可能会借着奥运会的机会叛逃,加兰任则表示为了备战慕尼黑奥运会,他需要保劳斯卡斯,球队不能缺少这个人,暂时保下了保劳斯卡斯。

5、加兰任从领导那离开时,天已经黑了。他和领队格里沙、10号谢尔盖在办公楼前,一边敲打着坏掉的饮水机,一边和两个人有一段对话。加兰任轻描淡写地说领导是信任支持他的,格里沙对此表示不信并抱怨加兰任的大话,谢尔盖则帮助加兰任拧开了饮水机(结果三个人都被坏机器喷了一身水),并很温和地询问加兰任,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加兰任要求谢尔盖第二天九点去训练场,以前谢尔盖是按照前教练的方式训练,从此以后就要听他的方式去练习。这里应该算是加兰任在被妻子、好友领队、领导接连泼冷水后,第一次得到某种支持,他和10号王牌球员谢尔盖的关系从此有了某种转折,观众也能藉此看出,作为最优秀的球员,谢尔盖对加兰任画饼的奥运会冠军,其实是怀有期待的,自从埃森新闻发布会,加兰任放出豪言壮语后,几乎唯有他和加兰任的儿子舒拉从头到尾都从未表达过对这个目标的怀疑。

6、在美国比赛期间,萨沙病倒后,美国医生曾告知有一种观点认为运动能够延长患者的寿命,但也有相反的观点。当得知了萨沙的病情后,加兰任教练曾给他的夫人打电话,告知萨沙病了,要夫人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儿子舒拉的事情他再想办法。我们知道夫人此前并不是很支持教练放出狠话的行为,但从后边的剧情看,夫人在这时支持了教练先救萨沙的决定,家人是教练可以倾尽所有为球队付出的后盾。

7、从美国比赛归来后,米希科有一次试图和加兰任说话时,加兰任被领队格里沙叫走了,此处删减了格里沙拿着几张保劳斯卡斯的照片告知加兰任上级已经抓拍到了保劳斯卡斯联系他的亲戚,并且见了欧洲联队的人,对于这近似确凿的“罪证”,加兰任要求格里沙假装没有找到他,再次暂时护住了5号保劳斯卡斯。这也为后边保劳斯卡斯在奥运村的差点叛逃铺垫了线索,因为两处提示这件事的线索都被删掉了,导致有些观众很难理解决赛前,队医谢瓦对谢尔盖称赞加兰任是好人,以及教练告知保劳斯卡斯要走赶快走,和之后保劳斯卡斯坐车准备离开的这部分剧情。

8、加兰任拿到了11号米希科的离队申请后,叫同是格鲁吉亚人的6号祖拉布询问情况,才知道了米希科是要去参加妹妹的婚礼,并且去了机场。

9、在格鲁吉亚的剧情中,有几处删减,其中比较重要的一处是米希科的叔叔(婚礼上向加兰任敬酒的老人)要求米希科在慕尼黑奥运会时,把一瓶酒带给自己在以色列摔跤队当教练的兄弟。米希科很为难,表示慕尼黑很大,他很难找到人,老人则很睿智地说了一句,“一个格鲁吉亚人总有办法找到另一个格鲁吉亚人。”这就是后来在奥运会半决赛后,米希科和祖拉布向加兰任请假去以色列运动员休息处的原因。

10、在米希科与祖拉布真的去找以色列的亲戚时,他们与前台说英语的女士语言不通,最后唱起了格鲁吉亚的歌曲,让前台姐姐立刻明白了他们要找的人。这位小姐姐就是决赛赛场上一直给美国队加油,但是最后看到祖拉布受伤就于心不忍顿时倒戈,和身边的人说“你不知道他唱歌有多好听”的那位。

11、在领队格里沙想到了退赛的主意,安慰加兰任教练可以四年后再来时,他坦白了埃森比赛后,向海关告密球队走私的人是领队自己,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他亲自举荐的加兰任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了那样的话,所以他预防性地通过举报的方式做了和加兰任以及整个球队的切割,以避免在未来输给美国时被过于严重地追责,即是他说的那句“人输不起的时候就会拼命”。至此海关被告密走私的真相大白,这直接导致了教练的孩子因为球队的走私污点被拒绝出国治疗,而领队的退赛提议,又同时夺走了教练一直以来付出一切为之奋斗的目标。最深的刀是好友亲手捅的,所以领队才会问教练是否原谅他了,而教练也忍不住骂了他“畜生”,但却没有提私事,只是为球员们被剥夺的梦想而鸣不平。

12、在慕尼黑决赛前,苏联球员们通过电视收看恐怖袭击的新闻时,听见了楼下熟悉的叫声,大家一起欢天喜地地迎回了完好无损的米希科与祖拉布,格鲁吉亚二人组解释说他们送完了酒就去外边玩了一晚,并没有被恐怖分子劫持,此处被删掉导致一些观众不明白两个人是何时回来的。

我能想到比较重要的删减大概是这么多,补充进去之后,这个故事的逻辑和线索应该会更完整一些,仅看国内院线版的某些不连贯、难以理解之处应该也能通顺了。


那么在补完了整个故事之后,在抒发自己的感想前,我认为还有必要稍微提一些这个改编的故事与史实之间出入较大的方面,这些信息多数来自其他喜欢本片的同好的考据、我自己机翻看的一些资料,以及向自己会俄语的亲友请教所得,不见得准确,也是姑且看之就好。

首先,5号保劳斯卡斯的角色原型,在当年从未有过叛逃行为,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这位运动员还会指导一些俄罗斯的小孩子打篮球,因为还想听人说说俄语。保劳斯卡斯本人参与了这部影片的指导,并且对影片的艺术改编表示能够理解,认为故事能够让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就可以了,确实是一位胸怀宽广的老先生。

其次,14号萨沙的本尊,其实是在本届奥运会结束的几年后才检查出了心脏问题,于六年后去世。在1972年奥运会前,他尚且不认识后来成为了他妻子的亚历珊德拉,据本人的采访,在决赛的最后三秒时,他心里想的是他的教练康德拉辛,然后就平静下来了,投出了绝杀的一球。

再次,本片中加兰任教练的原型,即是弗拉基米尔·彼得洛维奇·康德拉辛,性格与影片中的角色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他的儿子尤里患有脑瘫,手术是在苏联国内做的,并没有如影片中的这样曲折和有经济困难,并且在术后也不可能像影片结尾的舒拉那样可以站起来了。据说在本片策划过程中,曾经一度设计了加兰任教练为了给孩子治病而私自兑换外币、甚至勒索队员的内容,这导致已故的一生洁身自好的康德拉辛教练的遗孀的抗议和愤怒,所以本电影的核心角色没有用史实原型的名字,改做了弗拉基米尔·彼得洛维奇·加兰任。我个人还是庆幸这些传说中抹黑教练的情节最终没有出现在影片里,否则我大概也不会喜欢这部影片了。

第四个是10号谢尔盖膝盖的伤势,在史实上,他的膝盖在72年时还没有这样饱受困扰,根据谢尔盖本人所写的自传《向上》(《绝杀慕尼黑》影片也是改编自这本自传),在慕尼黑奥运会结束两年后,谢尔盖因为失眠、膝伤和家庭不和睦等原因,一度陷入了事业的低谷,此时他格外感谢康德拉辛教练帮助了他,为他单独制定训练计划,在他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坚持把他选进国家队,带他去参加1974年的篮球世锦赛,而他则是在这次出国到圣胡安比赛的期间,找到了治疗膝伤的特效药,重新找回了信心和状态,直到1981年退役。

第五个是近视的7号扎尔,历史原型仅是二百度左右的轻度近视,并不需要戴隐形眼镜,并且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隐形眼镜的国家,并不像本片所说那是外国的技术,苏联当时还没有。

此外还有很多我不再一一列举的出入之处,总之,在多少了解史实的情况下,我只能把这部影片当做一个基于史实的大尺度改编的故事。如果比照历史去评判,那么则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对苏联的那段真正精诚所至、团结一心的往事来看,实在是相当明里暗里地抹黑。

作为一个外国的观众,对苏联的历史往事并不算存在太多格外的感情,在了解了这些内容后,我也忍不住有些唏嘘,不仅为这一部影片在改编中所存在的这些情况,应该说,如果多看一些1992年后的俄罗斯作品和书籍,就会发现不遗余力地否定和抹黑苏联,在过去和现在的俄罗斯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往深了说,这种普遍的现象或许可以探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我对此持批判观点,绝不赞同,但我没有多少理论墨水,也认为没必要围绕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去讨论那么严肃高深的东西,至少它不是我想写这个影片私人感想的主题。


所以我个人姑且把这些改编理解为是为了讲故事的冲突需要,毕竟这部电影是改编的故事,而非一部纪录片,故事自该有它的起承转合、起伏跌宕。我喜欢这部电影,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脱离了史实的作品去喜欢。

而我个人喜欢这个故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一个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不可能拍出来的故事。通常欧美的爆米花大片我都会去看imax,但我认为我永远不可能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这样的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更加重要的,它想去表现的那种个人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的英雄主义和机遇,发自内心地把自己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愿意去做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一个部件的意志。即使这个电影黑了苏联这么多,可它没有妖魔化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它所能够激发出的令人动容的动力,承认终有一些事物可以令人愿意去相信、去用尽全力超越自我、去自发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团体中最适合的位置上,毫无私心和怨怼地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后创造出奇迹。

我想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让曾经的苏联成就了钢铁洪流的绝代传说,纵使那个苏维埃早就变了质,最后无声地消亡快三十年了,但曾经见证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哪怕已不想再回到那个年代,又怎可能不怀念它曾经的感召力与曾创造出的辉煌呢?所以这样一部影片,能够在俄罗斯拿下影视票房冠军,也不足为奇了。

而这部电影所主张的这种始于马列主义所引导的团结的力量,以及它无法与前朝和解的诸多见缝插针地对自身曾经的社会主义形态的抹黑,在“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另一片土地上,在那一面红旗折断后,依旧没放弃相近的旗帜和道路的另一个国度的观众眼里,恐怕也自然难免会多几分理解认同与一些难以理解和认同的复杂感想。

对于影片中以负面形式所表达的官僚主义、一些意识形态上的上纲上线、许多会妨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的种种因素,我想除了俄罗斯观众自身,恐怕也就是中国观众最容易get到其中的氛围与内涵。而与此同时,这样虽有主角配角,但整体却是一个群像故事,排除万难去彰显集体情怀的作品,则又是迥异于西方主流叙事手法和表达倾向的,它应该同样也是在中俄这样的土地上更能引起共鸣。《绝杀慕尼黑》这部影片90%以上的海外票房来自中国,大概也印证了这一点。


抛开这样个人主观而空泛的主旋律话题来说,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喜欢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它足够用心的伏笔线索与人物刻画。本片贯穿了整个故事主线的是加兰任教练,他是我在这个故事里最喜欢的角色,我在刚看完影片时,也曾以教练与其他队员的互动为线索,记下了一些自己的观影体会,这次也就一并整合在这篇笔记里吧。

1、在教练与队员们的互动之中,在我看来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特别的是他与10号王牌球员谢尔盖之间的。

教练与谢尔盖之间的互动,从最初埃森世界锦标赛时,谢尔盖不听他的指挥,认为现有的自己与5号保劳斯卡斯打双核配合就很好开始。此时的谢尔盖习惯于独自肩负起球队得分的重任,对除了保劳斯卡斯之外的其他队友、以及新来的教练都不信任也不在意。

而谢尔盖的这个态度在这场比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开始改变了。当加兰任教练说出他的目标是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战胜美国队时,电影特地给了几个谢尔盖改变姿势并看向他的新教练的特写。在此后的酒馆庆功和删节片段中,他一改比赛时对加兰任顶撞的态度,没有对保劳斯卡斯认为他们一定打不过美国队的观点表示认同,并开始主动帮助加兰任拧开饮水机,询问他的训练计划。

此后,在巴西洲际赛出发前,当教练撞到了谢尔盖的独自加训,他们之间触发了唯一一次谈心,谢尔盖依旧没有表达自己对胜利的渴望,言谈之间只说教练希望打败美国人,当教练问谢尔盖是否相信他(能赢美国的目标),谢尔盖没有直接回答,只说他第一任教练的话“遇到麻烦就把球传给谢尔盖,他知道该怎么办”,除他之外没人能做到这点——这话背后的含义,在我理解一方面是说谢尔盖个人能力强,就是主心骨定海神针能得分,另一方面也说明谢尔盖对战术和局势的判断力都很强,呼应了此前比赛他并不听教练的话的背后的底气和实力,同时也表态了他是可以依靠的力量。教练事后两手都不怎么拎得动谢尔盖负重的包,也说明谢尔盖平时是多严格自我要求和吃苦了,而我们也都知道他的膝盖为什么伤成这样了。王牌球员也是靠超越其他人的努力的。

在巴西洲际赛的决赛上,当球队平时赖以胜利的谢尔盖与保劳斯卡斯双双不能上场时,加兰任此前带领队员们训练的成果得以初步展现。这场比赛胜利后,教练与谢尔盖有一个相视而笑的场景,我以为王牌球员对新教练发自内心的认同,应是以这里为起点的,同时,这或许也让谢尔盖卸下了某种包袱,他习惯于独自拼搏,而加兰任用胜利的结果对他说,其他队友是可以依靠的,即使他暂时缺席,天也不会塌。

而去美国的三场比赛也很值得玩味。在第一场比赛前,输掉街球后,郁闷的球员们到酒吧里寻欢作乐,得到消息的加兰任赶来,也是径直去询问谢尔盖原因,并安排谢尔盖协助他带回其他队员们,及至此时,教练与王牌之间已不再是起初时的剑拔弩张或互相试探,当醉酒的伊万丢来“大飞镖”时,王牌更是不假思索地护住了教练。

在与美国大学生球队的第一场士气低迷的比赛中,加兰任有意没有在赛场上给出任何指导,谢尔盖曾在半路询问他的意见,也在比赛结束后生气地质问教练作用何在——他依旧并不客气,但从起初的不以为然地不听教练安排,到生气于教练不给安排,显然已经是真香.jpg了。

在第二场比赛中,谢尔盖得到了减伤buff特效药,于他个人而言,这应该算是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及至第三场比赛,渴望胜利的全队完美执行了加兰任的战术,终于在萨沙缺席的情况下,赢得了一场无争议的胜利。从输给街头篮球到输给大学生再到能够取胜,无论是队伍的配合上、技术上、装备上以及信心士气上,都获得了切实的提升,这次练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此后的谢尔盖不再有与教练冲突的事件,直至慕尼黑奥运会的半决赛后,当队医谢瓦将加兰任救萨沙、保护保劳斯卡斯的行为都告诉了谢尔盖时,原本嘴硬称教练只是为了赢球的谢尔盖陷入了沉默。

当加兰任并不回避谢尔盖,向保劳斯卡斯表达了愿意放对方趁机离开的意图时,谢尔盖看向加兰任的眼神应该是不可思议,或许也并不认同的。而此前从未对与他关系相对密切的保劳斯卡斯表达过自己的态度的谢尔盖,也第一次劝说了保劳斯卡斯不要离开,表达了他自身对于队友们的看重。当保劳斯卡斯不以为然地问他“他们(队友们)何时成了你的兄弟”时,谢尔盖的回答堪称坦率,他说:“一直都是,只是我才明白。”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谢尔盖明白了自身对队友们的感情,并且愿意直率地表达出?我想线索已经很明显了,那应该就是加兰任教练一直以来的种种提醒和言行吧。

此后,谢尔盖更是在领队告知退赛的消息时,一反自己以往独善其身的作风,站出来给全队打气,号召大家不要放弃,争取比赛机会。而细看他的动员讲话,全程都在提醒队友们,他们的教练加兰任做了什么,牺牲了什么,只有加兰任相信他们能赢,退赛固然不会有惩罚,然而这样是否对自己有交代?此处的谢尔盖依旧没有表达自己的求胜之心,全程都在以加兰任为中心,我想到此时,王牌球员应该已经彻底地为教练所折服了吧。

在决赛过程中,谢尔盖有理解教练的安排的时候,也有不甚认同教练换下自己,以眼神与教练交流的时候,但自始至终,对比起最初的埃森世锦赛,他已然完全适应了加兰任所设想的角色,充分与队友们配合,同时在关键时刻挑起大梁,在绝杀的设计中负责诱敌。而在比赛伊始,加兰任一字不差地说出了谢尔盖第一任教练的那句“遇到麻烦就把球给谢尔盖”时,我们也看到了加兰任教练对谢尔盖真正的认可,以及始终都把谢尔盖的话记在心上的用心。

在绝杀的一球前,回到赛场上时,一向独来独往的谢尔盖也第一次当众说出了自己对队友们的感情,这对比故事开始时他的形象和态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整个比赛结束后,无声地征求了所有人的意见,代表大家把奖金留给加兰任的孩子治病的人,也正是谢尔盖。同战前鼓舞大家的讲话一样,曾经骄傲独立的王牌球员此时此刻已然是毫无疑问的球队的技术与精神核心,与他的队友们心意相通,充分发挥了他身为团支书的骨干作用,他在故事中得以提高的或许不是球技,而是心境和认知。

应该说,10号王牌球员谢尔盖正是在与加兰任的互动中逐渐体现出了他在态度和心理上的改变,而从对新教练的不服气到为其豪言壮语而震惊,到逐步适应对方的训练和战术安排,到发自内心认可对方的指导与人品,再到最终拿出自己应得的奖金去帮助对方,谢尔盖的转变也贯穿了整个故事,是表现得最完整的,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所有队员对加兰任的态度转变。而与此同时,一如前文所说,谢尔盖又是球队里唯一一个自从加兰任说出战胜美国队的目标后,没有表现出不以为然和不支持的;以及纵观他与加兰任教练的所有互动,在教练用尽心思帮助其他队员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时,谢尔盖从未需要加兰任帮助他做什么,加兰任的付出大多都没有在他身上,反而是他一直在主动地自我转变,不止一次替教练说话,协助教练完成对方的意图,及至最终代表大家送出捐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谢尔盖与加兰任的互动,又是所有队员中最特别的。

除却与教练相关的部分,谢尔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之处,比如他虽然比较独善其身,但是与5号保劳斯卡斯的关系是很好的。戈梅尔斯基刚离队后,他就与没兴趣念完名单的保劳斯卡斯一同离开了,在埃森世锦赛时,也只与保劳斯卡斯一个人打配合,此后的剧情里,也多是与保劳斯卡斯结伴,他没有独到完全一个人的状态。谢尔盖认同保劳斯卡斯的球技,也把这个人视作朋友。但即使如此,在埃森比赛胜利后的酒馆里,当保劳斯卡斯说出心里话,为自己不自由的处境而沮丧时,谢尔盖也没有劝说过对方。在通过海关检查的大巴车上,当保劳斯卡斯挑衅时,他也差点冲上去和对方打在一起。他有自己的情绪,对比较亲近的人,也本不愿意干涉对方的选择和处境。在慕尼黑决赛赢球后,他也是从抱成团庆祝的队友身边走到角落里,独自激动落泪,这应该是他本身的性格特点之一。

谢尔盖也是个细心的人,队医谢瓦告诉了他教练对保劳斯卡斯和萨沙的好,然而一向旁观的他也自己注意到了扎尔自己不曾提起的近视,与近视改善了的细节,并且推测出这是加兰任所为。对于加兰任带队去格鲁吉亚参加米希科妹妹的婚礼一事,他一样对米希科的感受心里有数。并且在慕尼黑决赛结束后,看着教练的神情,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教练心中仍然牵挂的孩子无法手术的困境。

此外,我最喜欢的谢尔盖的一个细节发生在绝杀的那一幕中。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去比对影片中最后三秒的特写与影片结尾那一段72年慕尼黑决赛绝杀的史实记录时,就会发现,影片中的谢尔盖与史实上有所不同——即在14号萨沙投出那一球的时候,史实上的谢尔盖停住了脚步,目送进球然后跳起来庆祝了,而影片中的谢尔盖则在萨沙投篮的同时,冲到篮下跳了起来,做好了如果此球未进,则及时补篮的准备。对于整个绝杀过程都如此还原的电影来说,我愿意相信这一处不同是有意为之,是对谢尔盖这个角色“他知道该怎么办”的最好的诠释,是一种无声的升华。我认为谢尔盖是这部电影里形象最丰满的角色之一,他也是整部电影里,除去教练外我最喜欢的角色了。

2、萨沙应该是所有球员里与加兰任教练关系最密切的一位。算上删减的情节,本部电影里他是加兰任在斯巴达克时候的队员,加兰任把他选入了国家队——这与史实有所出入,历史上,在戈梅尔斯基执掌国家队时,萨沙已被选入了,只是还不是主力。在电影中,加兰任教练不得不在萨沙的生命与舒拉的健康之间做轻重缓急的取舍,他待萨沙像一个父亲,又因此有愧于自己的亲子。而萨沙对加兰任也同样是维护的,不仅在赛场上始终听从加兰任的安排,并且当保劳斯卡斯在过海关后的大巴上、以及在美国输掉街球后的比赛前,两次表达了指向教练的抱怨和不满时,而对自己被保劳斯卡斯砸了球都并无气愤的萨沙,每次都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教练,差点与保劳斯卡斯争执起来。在格鲁吉亚的玩乐时,也是萨沙带着教练的孩子一起玩。删减情节里,教练只和夫人提了一句萨沙,便得到了夫人的支持,看起来萨沙应该是教练一家的熟人。奥运会与古巴队的半决赛中,大脑当机的加兰任呆坐在原地,其他人都在问他如何应对比赛,只有萨沙是在问他“怎么了”。但即使是这样听加兰任话的萨沙,在输掉街球后,在买醉的美国酒馆里,也依然和其他队员一起为了苏联篮球的安息而干杯了。由此可见,即使如萨沙这样维护教练的球员,对于能赢美国队这件事,心里曾经也是无法去相信的吧。

萨沙在本故事中的主线是与他的女友斯韦什尼科娃的,从发病的隐患,到因为自身命不久矣而试图推开女友,再到绝杀一球前的那一眼,正是斯韦什尼科娃得知萨沙病情后,说到的那句“如果生命只剩三秒钟,你该做什么”,让萨沙最终找到沉静的状态,投出了绝杀的一球。这对小情侣的故事是电影里唯一明显的爱情线索,起初看似游离于主线外,最后却汇聚于主线,点了题,同时展现了爱情的伟大与力量。此前他们习惯的约定动作是萨沙做出投球的姿势,斯韦什尼科娃去接球,而绝杀前的那一刻,则是女孩子做出了投球的动作,给了萨沙无声的鼓励。

萨沙是个很有趣的角色,在明知命不久矣的时候,他依然不愿放弃热爱的篮球,却从女友未来的角度去考虑,宁愿狠下心来装成一个负心之人。他不是很计较自己被欺负或吃了亏,但又有一种要维护他所在意的人的狠劲儿。慕尼黑决赛中,在美国队战法粗野时,他一样回以肘击,并带着些许微笑淡定去面对教练的提醒和场上的嘘声。他与死神争分夺秒,在赛场上也争分夺秒,最终悟到自己人生的价值,让生命以最灿烂的姿态绽放,投身于最爱的事物中,燃烧出最耀眼的光,成就了令救治过他的美国医生惊叹的奇迹,这样的角色必定令人印象深刻。

3、如果说本故事中的加兰任教练是为了萨沙的生命,而拿出了本该用以给自己的孩子手术的钱,是经济上的付出。那么多次庇护5号立陶宛球员保劳斯卡斯,甚至最后决定在决赛前放他离开的行为,则堪称是付出了自己的事业前途甚至人身安全。即使保劳斯卡斯从故事的最开始就是个欺负新人、挑剔加兰任拼写错误的不服管的队长,但加兰任教练对他始终保持着宽容。在埃森世锦赛决赛后酒馆的删减片段里,教练曾对领队说,有的人计划要离开……可见在被上级领导告知保劳斯卡斯可能叛逃的信息前,加兰任对此已经有所了解。但即使如此,他依然在领导面前不容置疑地以球队需要为理由护住了保劳斯卡斯,在领队拿来5号即将叛逃的确凿“罪证”时,执意不交出这位队员。这些压力是加兰任独自背负的,没有传导给保劳斯卡斯或者任何其他队员,即使这期间保劳斯卡斯不止一次表达了对加兰任的不满。

在奥运会的决赛前,受到孩子无法出国的打击的加兰任在思考后,决定把情势的严峻原本告诉保劳斯卡斯,让他自由地选择离开或留下。彼时仍然更想离开的保劳斯卡斯曾在告别前想与加兰任握手,但这没有得到教练的回应。此后,他的朋友谢尔盖极其难得地剖露心机,表达了自身对队友和集体的感情超越过国外优渥的环境、更高的薪酬和能治好腿伤的优势,但这依然未能让保劳斯卡斯放弃离开的计划。

然而他终究在离开的途中反悔了,或许是亲戚给他准备的写了化名的避难材料,让一向不喜欢被叫错名字的他想起了曾经加兰任手写拼错的那个国家队名单;或许是路边直播的慕尼黑恐怖袭击的新闻让他开始牵挂去往以色列楼的队友;或许是无处不在的奥运村篮球宣传画和谢尔盖的那番话终究让他舍不得真正离开这个集体。电影没有直接表露保劳斯卡斯的心理活动,或者说这部电影没有直接描述任何人的心理活动,但过往的一点一滴最终让保劳斯卡斯半路知返,宁愿冒着得了冠军也无法再出国,或者是更糟糕的输了决赛被抓走的危险,重新收回心神,回到苏联篮球队来。

而在决赛中,坐了半场冷板凳的他依旧对教练的安排感到委屈,却还是服从的,在下半场的关键时刻没有含糊过。在比赛胜利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来到加兰任面前,伸出双手,这一次终于同他的教练好好握了手,又与本不能理解他非要回到赛场上的亲人相拥庆祝,这一次终于可以好好地唱起立陶宛的歌了,而也唯有他注意到了球场的角落里,为胜利的不易与喜悦而独自啜泣的谢尔盖,帮助朋友赶走了抓拍的记者,留给他平复心情的空间。

不去联系史实,光看这个故事中的角色,我觉得保劳斯卡斯是个塑造得很有意思的角色,乍看起来他很有点刺头,但仔细想来,他的身边充斥着排挤与怀疑,他被监视着,是格格不入的,难免有压抑的情绪。他也曾在埃森赛后的酒馆主动插进聚在一起喝酒唱歌的队友中要唱一首故乡的歌(删减情节),也会在美国赢球后跑去和队友们一起用人体摆比分来鼓舞病中的萨沙,他关心和照顾膝伤发作的谢尔盖,这些都能看出他的情感。而他的几次近乎不讲理的情绪发作,要不是对着上述他也去鼓舞过的14号萨沙,要不是对着他的朋友10号谢尔盖,要不是对着其实让他很想好好去握手感谢的加兰任教练。某种程度上,我想这或许可以称为潜意识里的求助或发泄,向着他在内心能够真正去信任的人。他或许对苏联并不喜欢,但依旧无法舍弃其实他深爱着的队友们和教练,愿意放弃前途来拼这一次很可能失败的比赛。他是个率真的角色,也值得他的教练付出最多、承受最凶险的结果去保护。

4、我觉得会织毛衣的伊万是整个影片里最可爱的角色!伊万和萨沙是一起被加兰任选进国家队的新人,但从谢尔盖与保劳斯卡斯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伊万在白俄罗斯也是人气球星。这样一个小伙子,没有任何一点骄傲,有一点软乎乎的。埃森世锦赛后的删节里,他有些崇拜地向谢尔盖示好,想送对方礼物,结果被无情地拒绝了,也依旧保持着很好的态度去面对这位大佬队友。

纵使他也想像谢尔盖那样能在赛场上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能够大放异彩。但他却一直听从着加兰任的教导,向着教练所期望的方向去找自己的位置,渐入佳境地组织好传球,甘心做助攻,在巴西决赛,谢尔盖与保劳斯卡斯双双不能上场时,充分发挥了作用,他的种种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正是加兰任所看重的他的传球,成就了最后三秒的传奇。

伊万是个很关心队友的人,戈梅尔斯基下课前,他就在关心被保劳斯卡斯砸了鼻梁的萨沙;他常与萨沙组队,在美国比赛时,萨沙住院后,也是他最先去问教练,萨沙怎样了,有什么他们能做的吗,并在赢了比赛给萨沙摆完比分后,大喊着鼓励萨沙的话;谢尔盖在巴西赛场上膝伤发作,伊万也在一边安慰他。而轮到伊万自己在慕尼黑决赛场上受伤时,他则咬着牙硬撑了下来。

5、米希科和祖拉布都是重视亲情与家族的格鲁吉亚人,海关检查时他们带的大包小包正说明了这一点。米希科的亲情差一点就迫使他在篮球和家族之间做出选择,而起初没有给米希科说话机会的加兰任在了解了情况后,当场作出了带着全队去没有训练场地的格鲁吉亚参加一场婚礼的决定。我们可以注意到,加兰任教练似乎并不喜欢穿西装,即使在他最初被领导召见,委以国家队主教练的重任时,他的西装穿得也不算得体,还需要领队提醒他整理领口。而在格鲁吉亚的婚礼现场,教练在全片中唯一一次整齐地穿了西装并打了领带,对于米希科家族长辈献上来的酒,即使家人并不是很希望他喝,教练依然一饮而尽了。

苏联各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习俗,教练充分尊重了它们,同时没有忘记管好队员们的训练,以一己之力挡下了敬酒,赢得了米希科的亲人们的尊重和对球队的支持。亲情原本是影响米希科进步的羁绊,教练却用这样真诚的方式让米希科背负着整个家族的肯定和期待进步和拼搏的动力,也加深了其他队员与格鲁吉亚籍的两个小伙子的理解和感情,如果说经历了去美国的比赛后的苏联篮球队开始像一支团结的队伍了,那么经历了格鲁吉亚的他们,在我看来,已经开始像是家人了。

米希科是个有点不听话的小伙,埃森世锦赛时,他也对加兰任的安排不以为然,初到美国时,是他最雀跃地要去打街球,输球后会喝醉、会在赛前抱怨教练,奥运会决赛前向加兰任请假去以色列馆一小会,结果却私下离开奥运村去玩了一整夜,甚至在决赛场上,也是他最先沉不住气,最后搞出了极限一换一。他不是个让教练省心的球员,但在训练中却一直听从教练的安排,发自内心地为整个球队而情绪起伏,最后也十分高兴地看到决赛后的教练真情流露,是个性情中人。

6、“印第安人”扎尔其实是个技术扎实并且热爱篮球的小伙,加兰任把他留在国家队里,显然是认可他的技术的,然而在巴西洲际赛关键时刻的拉胯立刻让教练察觉到了扎尔近视的问题。在情急当下,加兰任脱口说出了“这样我没法用你”的话,以至于在决赛胜利后,当教练去拍扎尔表达鼓励时,扎尔依旧是开心不起来的。

这似乎在一段时间内成了扎尔的心事,及至去美国的比赛,当教练再次质问扎尔为何不传球的时候,扎尔甚至提出了主动离队,然而他并不想离开篮球,只求能回到家乡球队。本片中是教练想办法替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扎尔终于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实际实力。而在奥运决赛时,当隐形眼镜被打掉后,则又是扎尔自身的球感和加兰任一直要求队员们练习的闭眼传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扎尔是个有点沉默的大个子,然而对篮球的向往一直赤诚,也终于在加兰任带领的队伍中发挥了自己的实力和作用。

7、在球员之外,我还想说说领队格里沙。从影片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知道,格里沙与加兰任曾经一同在列宁格勒打球,多年后,他们一个成了国家篮球协会的官员,另一个则成为了为列宁格勒打造出一支强队的教练。格里沙举荐加兰任为国家队主教练,本该是一段举贤不避亲的佳话,然而或许从他们选择官员与教练的不同道路开始,分歧就已经注定越来越大了。

格里沙没有加兰任那样的理想主义与雄心壮志,他本想求个安稳,但正是他亲自举荐的好友给他带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麻烦。在删节的情节中,这导致了他告发球队走私的背叛,而这背叛的后果,对于加兰任而言则几乎是致命的。他关于放弃参加奥运决赛的提议,又相当于真真正正把加兰任和他的球员们的希望彻底掐灭了。领队不是个坏人,基于朋友的道义,他也会替加兰任办一些事情、扛一些事情,心里也是真的关心这位朋友,想要帮助他。但加兰任的豪言壮语让他进退两难,心有不满也是真的,他是个理智的官僚,知道在何时怎样做最能够保全自身。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格里沙,在一路见证着加兰任是怎样不容易、怎样不遗余力地付出,逐步凝聚了整只队伍,让所有人从把赢美国队当成天方夜谭,到真正为这个目标去奋斗努力之后,在加兰任得知他告密的真相,不指责他对舒拉造成的影响,只因为他夺走了队员们的梦想而骂他“畜生”后,在天人交战后,也终于重新找回了或许曾在当年做球员时有过的那种拼劲儿,愿意赌上自己半生的经营,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与整支球队同进退,决定继续参加比赛了。加兰任教练的到来,几乎让苏联队的每一个主要球员都因他而有所改变,而同样是队伍一份子的格里沙也没有例外。甚至在奥运会决赛的第一次重赛后,连加兰任都以为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是他依旧不放弃地据理力争,因此才有了成为传奇的三秒钟。


除却与以上这些角色的互动,加兰任教练身上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比如,他在训练时是很严格的,大家都很难达到他的要求,但达不到的时候,以及球场上没发挥好出现失误的时候,他说的一直都是“没关系,继续”,翻篇看以后,而不是责备对方此前的失误。二是他是会第一瞬间就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考方式理解别人的,萨沙道歉隐瞒了心脏病时他说“换我我也不会说”;米希科生气挑衅最后和美国队9号双双被罚下时他和米希科说“换我我也忍不住”;甚至是领队告密这样严重的事情,他指责的也只是领队退赛的选择,说“我能理解你告密”。他不怒自威的气场不是靠训斥和胁迫取得的,正因为真诚和干脆,因为坚定和付出,所以才能成为他所制造的新跑车的发动机,他是当之无愧的核心。

教练在战术上也是攻心的高手,单拿决赛来说,他应变极快,对对方的打法预料非常准,胜不骄败不馁,一直都是定心丸,无论嘱咐球员注意的情绪和技巧和失误之处,还是适时的鼓气提醒,在大家对他绝对信任的情况下,都太能带动情绪了比如坐了半场冷板凳后暴起表现突出的保劳,以及气到不行最后带走了对方中锋的米希科

教练的训练内容几乎都在后边的决赛里得到了呼应。让两位格鲁吉亚人苦练体力速度,最后就靠他们作为首发带节奏打乱了美国队的阵脚,教孩子练闭眼传球,要求队员们大量练习传球,最后就让扎尔能在眼镜飞出去之后也能凭感觉接球进球。谢尔盖从第一场胜利的带球单刀直入得分到奥运会利用对方球员对自己的关注给队友制造机会,让队友们能出手得分,这正是教练带给谢尔盖的改变。伊万从向往谢尔盖的英雄式打法到果断地指挥和传球,并且也得到机会去拿分。萨沙被教练选进国家队里,从最早的被保劳嘲讽欺负,到努力去战胜病魔和心中的动摇,在关键时刻屡次立奇功等等。

这一整只队伍,从一开始只有谢尔盖暗自在支持教练,到他们真的变成一只想要赢好每一场球的坚定的队伍,到最看不上教练的发言人米哈伊洛维奇也在半决赛要求大家为了决赛保存体力,到最后三秒钟领队仍不放弃地据理力争,到领导们喝着伏特加在屏幕前集体为了这场比赛大喜大悲,这一切正如教练在故事开头单手把球远距离扔进篮筐时所说的那样,要有信心就有可能。他是湍流中的礁石、风雨中的灯塔,是他不变的信念与努力,改变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最终让一开始那遥不可及的梦呓变成了故事结尾真正实现了的梦想,这过程如此艰难,也如此美好。我想这不是教练一个人的勉强,说到底,在当时的故事设定下,又有哪个国家的球员和官员不想赢一次美国队呢?只是它太难了,敢说敢做有意志有能力也有人格魅力为之努力、并能唤起其他人的斗志,团结起来一同为之努力的人,就只有教练了。

而除了以上提到的角色,在这部影片中,很多其他角色的表现也堪称亮眼,苏联这边比如表面威压很重、实际上却很暗中赞赏加兰任教练、给了他很多支持的会长;始终不信任加兰任、时常自以为是的官僚发言人米哈伊洛维奇;要给以色列的兄弟带酒的格鲁吉亚大家长;始终坚定支持父亲的舒拉和忧心忡忡、虽有不赞同,但一直给教练支持的夫人等等。

而美国方面,十分有气场并信任队员、在不同的时刻判断也很准确,不拘风格手段,但也不缺乏对队员的肯定鼓励的教练;意志坚定、技术过硬、被恶意犯规依然坚持站起来两罚全中的5号小哥道格;威猛又不愿恶意犯规的中锋德怀特等等,也都并不脸谱化。某些细节能看出黑人白人队员之间的冲突,以及美国队员们不够默契配合的嫌隙,但他们也都怀着强烈的想赢的信念,个个是真有实力的,非要塑造出让人感到确实危险、强大并有魅力的对手,才可能凸显出更加坚定、有魅力和让人为之心动的主角方。此外,会心疼祖拉布的美国球迷小姐姐,远道而来激动的红脖子球迷,押了美国赢、却也关心自己的病人的医生,几位快乐的街球小哥等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我想除却方方面面抹黑苏联这一点外,《绝杀慕尼黑》这个故事的剧本是真诚的,它用心去刻画了人性中好的那一面,人与人终可互相付出信任,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惧万难,去创造近似不可能的奇迹。这个影片重在讲一个故事,并且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并不工具。是大家不同的视角、立场、所思所想和转变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一份精彩。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前半段不太有意思,是到了后面比赛才精彩起来的。但我想正是前半部分这些有点零碎的铺垫,才让身为观众的我们对角色们产生了兴趣,不知不觉被带入到当时的气氛里,受到角色们的情绪的感染,这样才能够在后半段的比赛中,跟着场上的形势一同揪心紧张,完全沉浸现场的气氛里。而这个故事立足于体育运动,也并没有设置很高的门槛,哪怕不了解篮球规则,也不妨碍观众如身临其境般地被一场激烈的比赛牵动心弦,并在影片结束后,尚有未完全平息的心绪,甚至有些想要抒发的感想。

前几天在微博卖《绝杀慕尼黑》的安利时,我看到一位叫做 耿直的罗密欧 的博友转发说:“哪个看完绝杀慕尼黑的人没去看两本苏联文学呢?”这让我不紧联想到自己这一年来所观看的多本/部关于苏联的资料和作品,而后哑然失笑。我确信不会有几个人能看完这么长的一个不知所云的私人观影笔记,但是我觉得,能读完这个东西的读者,或许也真的会如我一样忍不住去了解更多关于苏联的往事和故事了吧。

总之,艺术源于生活,我无法说《绝杀慕尼黑》是高于生活,高于那段史实的,它只能作为一个与历史所不同的故事去看待,但若是在看过这部影片后,能有一部分观众比如我,在观影后,还能受到持续的影响,有动力去追溯它背后的故事、背景,乃至对它所扎根的文化感兴趣了,这又何尝不是一部电影的成功呢?


评论(3)
热度(41)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逐水浮萍 / Powered by LOFTER